基层网格微治理调研报告
村民小组是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行政编组,也是直接管辖农户、村民的最基层的治理单元。推进强化组级治理,是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现实之举,是持续巩固基层政权的长远之举,更是加快推进全面脱贫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之举。近年来,**县坚持党建引领,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积极探索以基层网格微治理为抓手的新时代基层治理新路径,为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贡献星沙智慧和星沙力量。
一、背景
**镇位于**县城东部,镇域面积126平方公里,辖9个村(社区),总人口4.9万,直管党(总)支部21个,党员1976人。近年来,随着撤乡并镇实施,经历2004年、2016年两次村级区划调整,村级组织管辖地域范围和人口数量呈现大幅增长,部分村存在融合程度较低,资源利益难以均衡,村民积极性难以调动;村干部人数有限,服务办事效率不高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村级基层组织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村为例,**村由原5个小村合并而成,并村后面积20.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600余人,由于地缘关系,并入村的村民与村级组织之间联系相较以前更为薄弱,村民自主能动性更加难以调动,而支村“两委”人数仅7人(换届选举前),仅依靠村级组织难以实现全覆盖管理。为了有效解决合乡并村改革后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能职责,**镇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将基层治理重心下沉到村民小组一级,形成符合乡村实际的基层网格微治理“三五模式”。
二、做法
结合自身实际,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拓展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逐步探索形成“三五”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能力,拓展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是以“五进”引领共治,把党的主张贯彻好。坚持“党员骨干示范带头、领导干部全员参与”机制,落实群众工作网格化,通过在试点组采取进民居庭院、进田间地头、进手机微信、进组规民约、进组级阵地的“五进”方式,将党史学习教育、政策法规、环境治理、乡村振兴、“党建+‘五零’”等内容,通过墙画、宣传窗等进行全覆盖式宣传,潜移默化引导群众。同时,通过平台打卡签到、即时位置共享、实施轨迹记录、数据线上填报等智慧管理,创新更优质、精准、高效的“五进”引领。精心打造组级阵地,在座椅上张贴户主姓名和在墙面上悬挂各户合照,提升群众主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开展“‘五零’示范户”“美丽庭院示范户”等系列评选活动,让正能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群众守法自觉、文明自觉和学习自觉。
二是以“五会”凝聚共识,把民心民意尊重好。倡导“一人一票,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各试点组采取民主推荐投票等方式,公开选出组委会和监事会,并结合实际召开民情恳谈会、民主议事会和群众评议会。民情恳谈会依托党员联户“135”工作模式,由联户党员、驻组指导员和镇村网格员定期深入组民家中收集诉求、排忧解难,切实畅通基层民意反馈渠道;民主议事会由全体户主参加,就组级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重要事项征求意见建议,实行一事一议一表决;群众评议会对村、组有关基层服务情况进行评议,倒逼提升服务质量。逐步树立“**夜话”屋场会品牌,召开“**夜话”屋场会400余场,有效解决基层“忧心事”“烦心事”600余件,办结率达99.3%,群众参与自治的热情不断高涨。
三是以“五零”实现共享,把乡村乡愁建设好。坚持“先有软实力,后有硬发展”的基层治理理念,大力推进“党建+‘五零’”建设,着力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试点组全面推进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加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常态化保洁,落实垃圾分类政策。组民建房严格按照村级建设规划执行,不得未批先建、违章搭建。落实属地责任,由组委会成员定期对组域内的山塘水库、废旧厂房等开展隐患排查,确保安全零事故。发动组域内商业网点、“五老”志愿者等参与群防群治工作,提升应急处突快速反应能力。在家建景、出门见景,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吃瓜顶流”。
三、成效
试点启动以来,全镇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自治氛围逐渐浓厚成熟,逐步走出一条以基层网格微治理促推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路径。通过开展基层网格微治理,助力我镇获批省级种业特色小镇、省级文明镇、省级卫生镇等荣誉,我镇**山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基层治理经验获得《新闻联播》《中国组织人事报》等媒体积极刊载和大力推介,被列为2020年**县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创新与实践之十大亮点。
全文共3778个字。
素材均收集于网络和原作者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于文中的观点、描述,请仔细甄别,本站不负任何责任,不拥有版权,禁止一切商用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周内将删除处理!原文链接:https://www.badoucaigw.com/2975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