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关于理论自信观照下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的最新成果,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有着相通的时空场域与密切关联,它的历史逻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接续发展,它的理论逻辑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思想根基,它的实践逻辑也点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现实依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时空场域与相互关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核心要义、科学内涵、重大原则、战略安排、本质要求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深入阐释。实际上,无论是回顾世界各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实践,还是梳理中国近现代史;无论从形成逻辑、发展历程,还是从基本内涵、本质要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全面、准确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意蕴以及理论与实践逻辑,有利于认识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树立必胜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对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自信,从而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境界新阶段,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历史与现实中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有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并非某种刻意的主动安排,而是一种特定制度与文化背景下的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中国的发展轨迹,既借鉴了人类文明现代化道路上的成功经验与时代精华,又避免了其中一些造成文明伤痕与文化隔阂的弯路歧路,从而创造了具有世界历史含义与借鉴参考价值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哲学发生论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它没有简单照搬照抄也无法原版复制他们曾经走过的那种血与火的现代化史。中国式的现代化,极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丰度与广度。在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社会主义大国成功开创的这条新的现代化道路,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非空中楼阁,它一样能推进和衍生某种人类发展进步的轨道,一样能定义现代化与现代性,一样能书写与改写现代化这样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
从古老中华文明迎来新的生机的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能够克难奋进,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并继续发展,能在短短百年时间内迎来中华民族逆境崛起、凤凰涅槃,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改天换地的伟大成就,就是因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即符合中国实际、适应中国发展、激发中国潜能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扭转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冷战结束后一度被动的状态,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理论,同时也为当今时代发展中国家作出了积极表率,对于那些想发展又想保持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发展借鉴,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不仅仅具有单一的国别价值,而是人类发展史、人类现代化史上的伟大探索。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各国人民都在找寻更为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寻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道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筚路蓝缕中创造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产物与理论结晶,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和成熟的表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存在着历史逻辑的相互印证、理论逻辑的互为表里、实践逻辑的生动展开。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接续发展
现代化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人类文明史的历史进程。从历史发生的逻辑来看,现代化带有历史的必然,也显现出历史演化的偶然。原发性现代化国家与继发性现代化国家对于资源禀赋的要求是有着巨大差异的。同时,现代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突变式发展,而是一种渐进性的社会变迁过程,对于后来者而言,也是赶超性的社会变迁过程。除了历史上以英国为代表的极少数现代化的先行国家外,大部分国家特别是非西方国家都是现代化进程的追赶者与后来者。它们往往是被迫卷入这样一个历史进程。而且这些现代化的后来者,是在外来侵略的坚船利炮中接触到现代化的威力。从民族感情来讲,它们不甘心接受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与奴役。现代化的出发点就是救亡图存,是为了摆脱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处境,寻找生存的空间,从而不得不奋起直追,学习并力图赶超现代化的先行者。“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实际上就属于这种典型的情况。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既是反侵略与反奴役的抗争史,也是渐进性与赶超性相结合的现代化历程,充满了近代以来御侮图存的民族艰辛。从渐进性角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从18xx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求独立、求富强,持续迎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的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因应时代重担,顺应历史规律,领导中国人民在既有条件下努力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产物。而从赶超性角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摆脱近代中国屡屡被侵略被宰割的现实困境的产物,是一种被动多于主动的历史选择。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有着自己的文明传承与文化操守,但冷酷的弱肉强食的近代国家竞争规则让中国不得不去赶超西方列强的强大武力,富国强兵从晚清以来就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追求。但在近代中国,由于政权羸弱,国力空虚,外加生存环境恶劣,一直缺乏实现赶超的充要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实现民族独立、国家自由与政治稳定,具备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前提与国家基础,才使得我们最终具备了赶超发达国家的前提与条件。
全文共4670个字。
素材均收集于网络和原作者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于文中的观点、描述,请仔细甄别,本站不负任何责任,不拥有版权,禁止一切商用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周内将删除处理!原文链接:https://www.badoucaigw.com/2785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