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民生”的篇章,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格外关注的部分,“人民生活品质”首次被写入其中。从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到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既有一以贯之、始终不渝的人民立场和为民初心,更有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而提出的新要求、部署的新举措,描绘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图景。因此,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一、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意义
第一个方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并强调“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个方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
第三个方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悠久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儒家经典《周礼》记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一曰慈幼”指我们要对幼儿慈祥有爱,要给予幼儿良好的养育、托育服务;“二曰养老”指我们对老年人要安养,要建立完善的养老
服务;“三曰振穷”指要扶贫振兴;“四曰恤贫”指我们要对生活困难的人进行抚恤;“五曰宽疾”指我们要为患病的人提供医疗服务;“六曰安富”指要让生活富余的人安定。可以看出,《周礼》中的这些理念同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四个方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到2035年,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五个方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要牢牢把握一些重大原则,比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
高品质的生活就是人民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
二、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面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
第一个历史性成就: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个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万五千一百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及时调整生育政策。改造棚户区住房四千二百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二千四百多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十亿三千万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第三个历史性成就: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向前发展。虽然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但是,还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一是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二是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三是群众在疫情防控、一老一小、生活生计等方面还有许多“急难愁盼”问题。
比如,我们在疫情防控方面,要采取更加科学化、法治化和人性化的措施;在生活方面,要保证大米、蔬菜、肉食等食品的价格稳定;在一老一小方面,要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要着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和儿童友好型社会。
全文共4555个字。
素材均收集于网络和原作者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于文中的观点、描述,请仔细甄别,本站不负任何责任,不拥有版权,禁止一切商用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周内将删除处理!原文链接:https://www.badoucaigw.com/2941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