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党校理论培训关于基层治理的几点思考

参加党校理论培训关于基层治理的几点思考

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本人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党校理论培训,结合本人在基层工作多年的经历,对基层治理创新与实践这个课题产生了共鸣,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先来看以下几个问题:
  民生投入越来越多=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
  管理越来越细=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
  社区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怎样回答以上三个“等式”,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
  基层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应对办法。
  举一个例子,某镇自20**年灾后重建至今,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十多个、改扩建县道、场镇街道、新建改造村、社两级道路上百条;完善了消防站、配气站、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文化广场等市政设施;完成标准化敬老院、标准化中小学、标准化卫生院、改(新)建村级活动场所若干个;工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农业经济主新增就业岗位若干,另外,农林、社保、计生、民政、残联等惠民政策每年投入上千万,涉及千家万户。随着城乡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民生工程大量投入、政府服务日益细化,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但是连续两年的社会满意度测评结果都不尽人意,排在全县中下游水平。什么原因呢?是我们不够努力吗?不是!笔者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有了更高的期望,而我们的基层治理方式还停留在过去,没有与时俱进,同步提升,这就造就了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基层治理不够精细的新矛盾。
  针对这种矛盾,急需要做的几件事情:
  缓解各类社会资源在城乡区域配置不平衡状态。就拿医疗资源来说,先进、高端的医疗设备及名医、专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中型医院,大病、重病在这些医院治疗不在话下,但是在县级医院就很困难了。大部分群众因交通不便和费用问题只能在县乡两级医院就医,在乡级卫生院医保报销比例可达**%以上,县级医院医保报销比例可达**%左右,可是市级医院报销比例大概只有**%—**%左右。对群众来说,能医得医不起、医得起的不能医,这充分体现了城乡医疗条件和保障存在问题,这也是普通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希望能得到公平廉价的救治机会是群众最迫切的愿望之一。加大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让人人治得起、治得好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再如教育资源,城市社区和农村(涉农)社区青年在就业机会以及就业收入方面差异很大,根本原因就是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的差别。城市青年因为基础教育起点高、就读品牌大学的机会也更多,所以求职高薪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农村青年基础教育水平起点低,很少人能通过参加高考摆脱阶层固化的状态,大多数人都很难摆脱父辈们相似的命运:从事简单的技术劳动或体力劳动,拿着微薄的薪水,过着几辈人雷同的生活。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让优秀的师资留在农村是当务之急;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入,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成为现代化技术工人、能工巧匠是当务之急;实现高等教育城乡一体化,打破名校的地区保护主义,让名校的门槛不再高高在上。让城乡青年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正是老百姓一直翘首以盼的愿望。还有网络覆盖、公共交通、影视艺术等等,各种领域的城乡资源配置差别依旧明显。

您暂时无权查看此隐藏内容!

内容查看本文隐藏内容查看价格为69元,VIP免费,请先
内容查看
查看价格69
VIP免费

全文共3723个字。

素材均收集于网络和原作者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于文中的观点、描述,请仔细甄别,本站不负任何责任,不拥有版权,禁止一切商用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周内将删除处理!原文链接:https://www.badoucaigw.com/2036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