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细悟新思想奋楫扬帆再笃行——关于参加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情况报告
在全市 xx 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之际, 市委党校校园更是充满着浓郁的学习热潮! 首先, 感谢组织的关心培养, 本人于 XX在市委党校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 在市委的高度重视关心下, 市委组织部精心组织筹划, 党校周密安排服务, 特别是在授课老师专家的辛勤辅导下, 我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坚持学思践悟, 做到学有所成, 现将主要学习收获报告如下:
第一点感受和收获是: 深学理论、 锤炼了党性, 为知责于心增补了“精神钙” 。 总书记讲: “政治上的坚定、 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 。 这次进修班精心调配的“理论授课+ 现场教学+ 结构化研讨+ 微课堂” 教学模式, 将 xx 学习教育贯穿其中, 是一份沉甸甸的能力提升“营养大餐” 。 学习期间, 我们紧紧围绕“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这个学习目标, 认真聆听了党校教师和专家教授从不同方面所作的 37 堂精彩专题辅导, 特别是 XX 书记作的xx 学习教育专题报告, 使我们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了更深刻、 更系统的领悟, 受到了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 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有了更深体悟。 从“知其然” 到“知其所以然” 以及“知其所以必然” , 越学越感悟到总书记反复讲的“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深刻内涵。 干部的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 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 因此, 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上, 要始终坚持“学懂弄通做实” 的要求, 常学常新、 常思常悟, 不断夯实理论功底这个为政修身的“压舱石” , 切实增强做到“两个维护” 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二点感受和收获是: 知行合一, 拓展了思路, 为履责于行注入了“营养剂” 。 此次培训, 围绕 XX 专题, 设计了切合当前工作形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域旅游发展等本地特色课程, 观点新、 思路清、 措施实, 学员普遍感受解惑、 “解渴” 。 同时结合市实际策划的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 基层治理、 红色教育、 党
建+ 等现场教学内容, 亮点多、 经验好、 可借鉴, X 个县的 X 个现场教学点留下了学员虚心取经的深深足迹, 一路走来, 一路感悟, 纵横比较着实让我们拓宽了视野、 找到了差距、 启迪了思路,明确了责任。 我们要把党校的所学所悟化为知行合一、 推动工作的给力养分, 做到使命在肩、 担当于行, 以实实在在业绩回馈X
的培养和厚爱。 第三点感受和收获是: 学用相长, 激发了干劲, 为担责于身增添了“新动能” 。 入学以来, 作为学员迅速转变角色、融入学习常态。 特别是我作为进修班临时党支部书记、 班长, 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功能, 结合培训实际扎实开展 xx 学习教育,在“同温入党誓词、 同作党性分析、 同唱一首红歌、 同讲 xx 故
事、 同赏红色电影、 同走红色之旅、 同献一份爱心” 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中, 展现出每位学员学 xx、 悟思想、 办实事、开新局的党员政治本色和行动自觉。 学习期间, 带动班委主动履责, 引导学员严守纪律, 听课专心、 交流用心、 笔记走心, 研讨发言热烈, 燃起头脑风暴, 激发思维火花, 大家互学互助、 共同进步, 在学思践悟中结下同学情、 师生谊。 也愿我们从党校“课堂” 回到各自岗位的实践“课堂” 后, 常忆这段时光, 珍惜培训成果, 积极转化为担责于身的不竭动力, 特别是要按照开学典礼上 XX 书记的讲话要求, 更加自觉加强思想淬炼、 政治历练、 实践锻炼、 专业训练, 不断提升政治“三力” , 发扬“三牛” 精神, 展现新担当、 实现新作为。 结合我县纪检监察工作实际, 我将围绕保障“十四五” 开好局、 起好步, 以“五个更加突出” ( 更加突出政治监督; 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 更加突出整治群众身边腐和不正之风; 更加发挥治理效能; 更加突出严管厚爱结合、 激励约束并重) 为工作导向, 在八个方面( 聚焦“两个维护” , 确保政治监督精准高效, 聚焦正风反腐, 确保“三不” 机制一体推进, 聚焦“四风” 纠治, 确保作风建设持续向好, 聚焦群众利益, 确保惠民政策落实落细, 聚焦政治巡察, 确保利剑作用持续彰显, 聚焦“关键少数” , 确保部门权力规范运行, 聚焦“三项改革” , 确保基层监督提质增效, 聚焦自身建设, 确保干部队伍素质过硬) 持续用力, 做好本职工作。
全文共1898个字。
素材均收集于网络和原作者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于文中的观点、描述,请仔细甄别,本站不负任何责任,不拥有版权,禁止一切商用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周内将删除处理!原文链接:https://www.badoucaigw.com/635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