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

[调研报告]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


5G时代,短视频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布局关键。处于融合转型中的报纸、广播、电视、县级融媒体等,正面临着一个全新命题如何利用短视频,打造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我国短视频行业在2016年迎来快速发展期。随着国内外各大媒体和内容平台纷纷布局,短视频新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内容生产的重要战略方向。目前,短视频新闻报道的特点与优势逐渐趋于成熟稳定,但是也出现了发展瓶颈,亟需找寻突围路径,才能更好地实现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中国新闻奖作为国内新闻界最高级别的奖项,获奖作品是我国新闻报道的标杆,代表国内新闻报道的最高水平。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次设置短视频奖项,通过确定制作标准,探讨优秀案例,为业内实践提供参考、指引方向。本文以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类获奖作品为例,通过研究其特点、优势与不足,探讨短视频新闻报道的突围路径。

一、短视频新闻产品的传播特点

(一)硬新闻的“软”表达

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报道中,不乏重大选题,如重大媒介事件、重大活动、环境保护、精准扶贫、文化保护与发展、科技创新等。在碎片化时代,如何突破常规报道的“束缚”,转变思路,以创新的角度、创新的方式、创新的语态予以呈现,实现硬新闻的软表达,是媒体融合时代短视频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

如《中国日报》打造的两会“爆款”报道《VL0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将严肃的时政主题进行创新表达,不同于往常的“高大上”,以年轻记者小彭的视角,采用VLOG这一深受国内外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进行报道,创新表达语态,网感十足,生动地把网友代入到医疗、体育、经济等各领域,吸引年轻群体了解两会、关注两会。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硬新闻方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现场感和新闻性增强

我国主流媒体在短视频报道方面日益成熟,不再局限于主题报道和典型宣传,而是更多地回归短视频的传播本质,即短、轻、活。这也符合新闻价值在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由央视新闻推出的《习近平看望“快递小哥”》,摄像在紧急时刻用手机拍摄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快递小哥交流互动的温暖时刻,采用原生态记录,真实、质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总书记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关怀,而且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的爱民情怀。视频一经推出,立刻成为网络“爆款”,获得网友的点赞与肯定。天山网的报道《漫长的2秒:伊宁男童从5楼坠落后》,记者第一时间调取监控画面,即托尼可。吐尔干别克接住从5楼坠楼的两岁男童的2秒瞬间。在此基础上,对当事人、医生、小区居民等见证者进行采访。素材完整,新闻要素齐全,制作紧凑,在当日上网高峰期推出,有力抓住报道时机,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科技赋能,拓宽可能边界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闻报道带来更多可能,是优质内容建设的重要支撑。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要研究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

近年来,科技的参与热度不减,AI、VR/AR、航拍、视频合成技术等共同呈现了精品佳作。

拍摄设备的升级、拍摄技术的提高,保证了新闻现场得以更全面、多角度、更快速地记录下来。央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报道《AI剪辑大阅兵》中,首次运用AI技术,完成分列式与群众游行的82个方队方阵的视频剪辑,更多角度、更高效率地展现第一现场,拓宽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报道实践的应用范围和使用场景。两会预热产品《全国两会。刷新2019“点击、刷新”的隐藏功能》,将人们日常使用电脑的场景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单击”鼠标右键,进行“复制、粘贴、刷新”等操作,引出全面二孩、环保节能、共享经济、居家养老等民生话题,生动有趣,让人耳目一新。

二、短视频新闻报道的发展困境

(一)新闻内涵有待提升

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受众接收到的讯息多是碎片化的、表面的。一旦受众过度沉溺于表层信息,便会不知不觉失去思考能力。因此,受众迫切需要、媒体也应当为受众提供表面信息背后的深层次元素。

中国新闻奖在评选办法中,不断完善对内容深度的规定。自中国新闻奖第三十届开始,将短视频单元分为短视频现场新闻和短视频专题报道两个板块。在获奖作品中,不乏短视频深度报道佳作,如《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脱贫之后》是主创团队持续关注四年后、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走访与拍摄的调研成果,展现了十八洞村人脱贫后如何做到不返贫且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但是,实践中依旧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现象,即技术光环笼罩下的内涵缺失。如《独家航拍:香港理工大学之殇,看看暴徒对它做了什么?》报道中,采用航拍技术,将暴徒和激进分子大肆破坏后的香港理工大学真实、全景呈現,满目疮痍。但此报道仅停留在现状呈现的层面,缺乏对事件背景、原因、过程、结果的进一步说明,报道显得单薄。若能将香港理工大学被破坏前后的校园图进行对比,辅之以事件解释说明,或许更能直击人心,引发观众更强烈的惋惜、痛恨之情。

(二)社交思维有待加强

融媒时代,新闻报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离不开社交力量的助推。社交思维包含用户思维和互动思维。在短视频新闻中,二者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媒体融合时代,用户拥有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这要求媒体在新闻生产、分发时更多考虑用户立场,满足用户需求,加强用户黏性。如《独家航拍:香港理工大学之殇,看看暴徒对它做了什么?》报道中,用航拍技术展现被破坏后的香港理工大学全景,却忽略了用户对细节的追求。若在后期制作中融入VR技术,放大现场细节,让用户沉浸其中,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融媒时代,新闻报道不再是媒体传播的终点,而是用户和媒体产生联系的起点。借助用户力量,实现链式传播,扩大传播范围,产生舆论效应,是媒体追求的目标。现阶段短视频新闻通过点赞、评论、转发与用户进行互动。但是,依旧存在“点赞量可观,评论寥寥无几”的情况。如《〈铲车车主勇救村民〉续集》在抖音达到564.9万点赞量,评论数却仅有1759条,且多为网友的单方面评论,网友间互动少,新闻媒体几乎没有反馈。新闻媒体在互动上的缺位,将打击网友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媒体传播力。

您暂时无权查看此隐藏内容!
内容查看本文隐藏内容查看价格为69元,VIP免费,请先
内容查看
查看价格69
VIP免费

全文共4425个字。

素材均收集于网络和原作者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于文中的观点、描述,请仔细甄别,本站不负任何责任,不拥有版权,禁止一切商用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周内将删除处理!原文链接:https://www.badoucaigw.com/249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